名人・纪实
“激情俞敏洪”
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的某个冬夜,当新东方教育集团的创始人俞敏洪无奈地离开北京大学,拎着糨糊桶在中关村的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他的托福培训广告的时候,他一定没有想到,那左右开弓的糨糊刷,在广告板上刷下的,不仅仅是新东方的授课信息,更是刷出了中国留学运动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华章……
20 年前,整个北大知道俞敏洪这个名字的人屈指可数,20年后,不知道俞敏洪的人寥寥无几。十年磨一剑,俞敏洪早已不是当年北大那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教员,伴随着新东方的巨大成功,他成为了中国最富有的教师,被人尊称为“留学教父”,先后被多家媒体评为“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的10位人物” 等。
在这一系列光彩夺目的殊荣背后,余敏洪历经了太多的辛酸和挫折,背负了太多的责任和誓言,然而他用一颗包容苦难而不屈于命运的心承载了这一切。10年风雨,他从一间10平方米的平房走进了中关村价值9亿元的摩天大楼,三年动荡,他用仁者之心以退为进,最终力挽狂澜。2006年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,他带着“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人生终将辉煌”的口号书写了属于中国培训行业的传奇,从一个普通教员走向了“留学教父”,他把一个梦想变成了影响无数人的产业,他让专业教育产生核聚变,并将500万学子的梦想翻译成现实。
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精神都是与它的创始人和领导人分不开的,新东方也不例外。探求新东方的精神内核,应该从俞敏洪的苦难开始。
第一次是高考的失利。当年来自农村的俞敏洪,第一年高考溃不成军,其中英语得了33分。第二年参加高考依然是名落孙山,其中英语得了55分。最终,俞敏洪在第三年考入北京大学。失败、努力和成功交织的滋味让他永生难忘。因此,他将新东方的校训定为:“追求卓越,挑战极限,从绝望中寻找希望,人生终将辉煌。”
第二次是留学梦的破灭。当年中国经济尚未腾飞,个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,留学成为名校毕业生的首选。留学热潮中的北大,热度可想而知,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俞敏洪也加入了进来。天有不测风云,美国留学政策的紧缩将成绩不算特别优秀的俞敏洪关在了门外,在努力了三年半之后,他痛苦地放弃了留学梦。没能出国深造的俞敏洪留在国内发展,作为资深“托派”,他对各种出国流程了如指掌,对莘莘学子的备考难关和心理动态更有丰富的切身体会,这些经验对他办好新东方至关重要。后来,几位当年风光留美的同学先后回国投身于新东方,俞敏洪再一次从失败中获益。
第三次是被北大“放逐”。毕业留校后,出身贫寒的俞敏洪为了筹集出国资金到外面去兼课教书,因触犯北大的利益而被记过处分。为了挽回颜面,俞敏洪不得不离开北大。工作没了,住房没了,租住在农民的平房里,给房东的孩子做家教抵房租。在周围人的眼里,他的前途暗无天日。在一边在北大任教一边到外边兼职代课的生涯中,他积累了丰富的英语教学经验。辞职后俞敏洪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培训,创办了北京新东方学校。如果留在北大,俞敏洪充其量是个副教授。没留在令人仰慕的北大,却成为俞敏洪人生中最大的机遇。
离开北大后俞敏洪到一家名为“东方”的民办学校打工。转眼到了1993年冬,俞敏洪在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内创办了自己的英语培训学校----―新东方。
那时妻子值班,俞敏洪骑着自行车沿街在电线杆儿上贴招生广告。所以,在新东方有个广为流传的“脑筋急转弯”:俞敏洪最喜欢什么?----―电线杆儿。遥想那寒冷的冬夜,刷好的糨糊,不等广告贴上去就冻成了冰……
1995年,新东方注册学员达到1.5万人,新东方在竞争激烈的英语培训市场站住了脚。此时,俞敏洪才敢确信放弃北大的铁饭碗也能生存,不出国留学也能有前途。
现在,俞敏洪----―这个名字在哈佛和耶鲁的号召力几乎超过了中国任何一位大学校长。由他创办的北京新东方学校主宰着北京乃至全国的出国培训市场,经新东方培训过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数以万计。据不完全统计,在海外各大名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中,有70%是其弟子。10多年来,从新东方而出国留学,而后又汇入“海归”大潮回国创业的人数更是不可胜计。他精通英语,尤其擅长词汇,其所著的GRE词汇丛书,被新东方的学生称为“红宝书”。他的学员中屡屡有人在托福和GRE考试中拿到满分,以至于他自己被尊称为“留学教父”,而这一切在11年前,对于觉得自己不是个做大事的人,也不喜欢做大事的俞敏洪来说,都是无法想象的……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